5月16日,重庆市纪委监委发布消息,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、公安分局局长罗仑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,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。这一消息在当地引发广泛关注,罗仑在关键岗位上的任职经历,以及其落马背后可能涉及的权力寻租问题,成为公众热议焦点。
罗仑出生于1970年11月,四川南充人,拥有大学学历和文学学士学位。他的职业生涯起步于基层,1992年7月参加工作后,在公安系统逐步晋升。早期在重庆黔江地区,罗仑从普通民警做起,凭借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表现,一路成长为黔江区副区长、区公安局局长,在当地治安管理和政法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。2024年,罗仑调任重庆两江新区,担任管委会副主任,并兼任重庆市公安局两江新区分局党委书记、局长、督察长,同时挂职两江新区政法委副书记。
作为国家级新区,两江新区在重庆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,2024年GDP突破6000亿元,汇聚超过2万家企业 。罗仑在此任职期间,负责公共安全、社会治安等关键领域,手握重权,其决策和管理对区域稳定与发展影响深远。
近年来,随着纪检监察力度的不断加大,针对关键岗位干部的监督成为重点。罗仑的落马,或许正是在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上,没能守住廉洁底线,将手中的公权力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。
回顾罗仑的任职轨迹,从基层到重要领导岗位,他的职业发展曾备受瞩目。在黔江任职期间,他主导的一些治安整治行动取得显著成效,犯罪案件数量明显下降,为当地社会治安做出贡献。调任两江新区后,他负责的智慧警务等项目,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区域的治安管理水平,刑事案件有所下降。然而,随着权力的增大,其廉洁风险也逐渐暴露。群众反映,在他负责的危险品运输和活动审批等工作中,可能存在利益输送问题。
从体制机制角度看,罗仑同时掌握治安管理、司法协调、项目推进等多重权力,形成了相对集中的“闭环式”职权体系。这种体系在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,也容易因缺乏有效的横向制衡,导致权力监督的缺失,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可能。此外,随着年龄增长,部分干部临近退休时,容易产生“安全着陆”心理,放松对自身的要求,罗仑是否因此心态失衡,有待进一步调查。
纪检监察部门迅速介入调查,体现了对违纪违法行为“零容忍”的态度。随着监察职能向基层和重点领域延伸,“权力走到哪里,监督就跟到哪里”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。这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查处腐败行为,更能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,遏制新型腐败的滋生。
此次事件也为完善权力监督机制敲响警钟。在经济活跃区域,如两江新区这样的国家级开发区,应进一步强化对关键岗位干部的监督,明确权力边界,规范操作流程,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。通过科学的职能划分和流程设计,压缩“权力寻租”的空间,从根本上防范腐败问题的发生。